清明中的哀思与盼望

发表于:2023-11-9

清明中的哀思与盼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杜牧 唐)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苏堤清明即事》吴惟信 宋)
  
  这是两首描写清明节期的诗句,前者有扫墓思亲的悲愁情绪,充满着哀思,从诗句里仿佛读出了悲伤与泪水。后者却描写了在天清地明的春天佳节里,举家踏青郊游,脚下和眼睛所触及的是一片绿意,充满生机与乐趣!
  
  清明,在我们国家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清明时节形成两种有趣的矛盾现象,一是清明扫墓寄哀思;二是踏青郊游满盼望。

  
  一、清明扫墓寄哀思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慎终追远,认祖归宗,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哀思与尊敬,以示不忘本。中国民俗看重清明扫墓,事实上,圣经也有在意祖坟维护的记载:
  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在王面前摆酒,我拿起酒来奉给王。我素来在王面前没有愁容。王对我说:“你既没有病,为什么面带愁容呢?这不是别的,必是你心中愁烦。”于是我甚惧怕。我对王说:“愿王万岁!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荒凉,城门被火焚烧,我岂能面无愁容吗?(尼2:1-3)尼希米面对祖坟所在的城荒凉,他面带愁容,希望亚达薛西王能同意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故土,重建家园。可见,他也是一个思亲之人。
  马太、马可、路加及约翰四本福音书都记载了一件事:抹大拉的马利亚与雅各的母亲马利亚等几个妇女在七日的第一日黎明的时候,带着预备好的香膏去看坟墓。特别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笔墨很重。可见她对主爱之深,思之切。为什么马利亚这么爱主?因为“耶稣从她身上曾赶出七个鬼。”(可16:9)耶稣是她的救命恩人,因着耶稣,她的命运得以改变,生命有了新的盼望。但如今,见到耶稣悲惨地死在十字架上,她是何等的哀伤,以致安息日一过,“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就急着要看坟墓,表达对耶稣无限的思念。
  今天,中国百姓面对骨肉之亲的过世也如同抹大拉马利亚一样不舍、哀伤。有信徒曾问:“亲人离世了,基督徒可不可以哭呢?”遥想当年,耶稣听闻自己的好友拉撒路死了,又看见众人在哭泣,耶稣也哭了(约11:35)。所以,亲人离世,基督徒当然可以哭,这是人之常情,情到深处有感而发。
  那么,扫墓时做些什么呢?扫墓祭祀要避免迷信化与低俗化。马利亚带着香膏没药去扫墓,中国人往往用菊花寄哀思。作为基督徒,我们扫墓时可以割草、扫地,擦碑,摆放鲜花,献上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二、踏青郊游满盼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踏青时节除了登山临水,游览春光之外,人们还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娱乐活动,诸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踢球)、牵钩(拔河)等,内容更为丰富。
  宋代张择端所绘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一看就如实地见到当时人们在清明佳节的热闹盛况,至今仍令人响往不已! 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动仍为人们所喜爱。
  于是单纯的祭祀扫墓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让人们走出死亡的阴霾,开始新的生活。这是从阴到阳,出死入生的转变。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经历后对逝者的哀思后,开始新的生活,就像马利亚经历耶稣受难带来的悲伤,也听见耶稣复活喜讯带来的激动与喜乐!
  我们可以相信:清明祭扫可以寄托哀思,让我们活在感恩中!同时清明踏青可以欣赏世界的美好,让我们不要一直停留在悲伤中,而是透过充满生机的绿意,对生活,对明天充满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