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道提纲 > 神学论文 > 文章

张忠成:基督教公益慈善事工的信仰依据及存在的挑战

供稿:张忠成牧师 发表于:2013-9-8

引言:

一直以来,基督教在世界上是发挥着“光”和“盐”的功能,圣经中耶稣曾经这样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参太5:13-16)教会就是遵行着基督的教诲而不断操练“爱人如己”的“新约诫命”。而且这样的实践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在今天虽然看起来整个社会经济在发展,时代似乎在进步,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经济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人们所拥用的可支配收入是极不均衡的,社会上总还存在着大量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他们需要“光”的照亮,他们需要“盐”的调和。

如今,随着教会的发展,基督教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观念的加强,包括教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作为教会团体或者基督徒个体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在教会人数增加的同时,在做好教会内部牧养事工的同时,应该努力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事实上教会团体或个人也是有实力参与这一“众人以为美”的事工。

一、基督教公益慈善事工的信仰依据

基督教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具有非常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点:

(一)基督教“爱”的观念。

一说到基督教,一般的人都会说:基督教是一个讲爱的宗教;常听到有人这样评价:基督教里的人都蛮有爱心的。这一些表扬的话语既是有事实,同时也是对基督教的一个要求。基督教中“爱的观念”是因为信仰的本身所决定的。因为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就是一位爱的上帝。对上帝而言,因他就是绝对无限爱的奥秘,他的一切创造与救赎工作都只源于一种爱的动机。他首先展开他的创造工程,从虚无中创造了万有,接着,上帝差遣独生子耶稣道成肉身进入人类的历史,使人认识上帝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 1;他一直参与着万有的创造直到世界的末了,他成为万有中的万有,创造工程方告完成。这是在过程中看到上帝创造的目的,如果从内在面来看:因为上帝是爱,所以上帝创造万物的目的是爱的自我给予;创造行动本身的目的是爱的生命通传、交流和共融;上帝要受造物能够分享他的爱和生命,参与上帝爱的奥秘,并且要在自己身上彰显上帝的荣耀。

整部圣经展示的就是那一位满有爱的上帝的自我启示,而启示本身又显示了上帝的爱。在伊甸园中,上帝对亚当以及后来的夏娃充满了父亲般的慈爱,即使他们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而破坏了上帝和人、人和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帝也试图以爱加以修复。这种修复的高峰就是上帝差遣了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在世界上受尽了苦难,乃至于在十字架上受难,以此来拯救世人,彰显上帝深沉而无私的爱。因为上帝就是爱。 2

基督教的爱的观念是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希腊文中,有三个词汇用来表达爱:1、“Agape”:这是一种在理性以及自由中自我奉献的爱。2、“Philia”:这是一种包含着友谊的爱。3、“Eros”:这是带有性爱向度的男女之爱。上帝的爱就是Agape的爱,在上帝对人类的爱中他永远是主体。旧约中大多描写的是上帝对以色列民的爱(但也不排除上帝对其他民族的爱)。依靠上帝对以色列民的爱,以色列民就成为上帝的选民。上帝对以色列民的爱很直接,甚至永恒不变地爱那些不忠信于他的子民。旧约《申命记》中就特别记载了上帝与以色列民所立的盟约,也强调上帝是忠信的,他爱以色列的祖先(申4:37,10:15),他以他的爱选择了以色列这个小民族(申7:7-8)、保护她(申23:6),这份爱是永恒不变的(申7:13)。从圣经的记载可见,上帝是出于爱才创造了世界,并且上帝拣选了人,施于人以坚定不移的爱。上帝对人的爱不是由于人值得去爱,而是上帝白白地将爱施予被爱者。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说到“爱”的时候总是以“仁爱”一词出现的,这个爱(或者“仁爱”)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强迫的爱,一种是互尊的爱。强迫的爱是会产生恨,只有互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强迫的爱会产生痛苦,甚至会死人。“仁爱文化”主张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尊重人,体谅人。

新约中耶稣以他自己的言语、行动、生活、死亡及复活等方式具体地将上帝圆满的爱显示出来(参太6:34;约13:1-5;路23:34,42-43;约8:1-11),耶稣更启示出上帝对弱小群体、对社会边缘人以及对罪人毫无保留的爱。例如《路加福音》15章11-32节中对仁慈父亲的描述,表达出上帝主动的奔向悔改的人(浪子),这是描写上帝对人之爱的高峰。初期教会在耶稣的死亡与复活中,才更深切地了解上帝赐与普世救恩的爱,也体验到上帝对教会的爱、和保护教会的心意(参徒4:24-30)。

因为上帝就是爱,他要爱世界上的人,为此他就要维护生命,保护生命,赐给人永恒的生命。当然上帝的爱也期待人的回应,“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就是上帝对人的期待,在“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和“爱邻舍如同自己” 3这两条诫命中,就将上帝给人的生命价值完全体现出来了。

当下,基督教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动机与上帝对人类的爱应该是一致的。

(二)初代教会的美好见证。

不能不说,基督教千百年来传承的最大生命力,来自于对社会层面的担当。这是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种宗教团体生存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被人们所唾弃。首先在基督教中有许多经典的语言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这样的见证,譬如:做光做盐、荣神益人;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参罗12:17);施比受更为有福(参徒20:35);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参太5:7),等等。还有在《诗篇》37篇26节说:“他终日恩待人,借给人,他的后裔也蒙福。”《箴言》19章17节说:“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这一些经训历世历代激励着教会生发出仁慈的心,并且实际见证着上帝的大爱。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关爱人群的实际需要,为此耶稣也曾经称赞过那些在不知不觉中将善事做在一个最小的人身上,也就是做在了上帝的身上。当耶稣讲到绵羊和山羊所要面对的审判时,圣经说:“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参太25:34-40)

在使徒时代的教会中也非常及时的见证出相互帮助、彼此相爱的使徒精神。比如在《使徒行传》4章32-37节中,使徒们和当时的普通信徒,大家均认为上帝赐给自己的东西都是可以与周围的人分享的。“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都是大家公用。”所以“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随着教会的发展、人数的增添,教会在牧养和管理上,尤其在物质的供应上一不小心就会顾此失彼。为此初代教会的领袖们还专门召开过会议,选举了七位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的人去管理饭食,使教会中不再出现不公平的事情(参徒6:1-6)。正因为这样,“上帝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参徒6:7)在使徒保罗旅行传道的生涯中,当他要与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离别的时候也不忘记主的教训:“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参徒20:35)保罗不仅自己是辅助软弱的人,在他旅行布道、探访沿途教会的时候带着为贫穷的耶路撒冷教会募捐的任务,甚至也告诉他们捐献的原则就是“捐得乐意”。(参林后9:2-7)而且,如果没有保罗的话,以后的教会也不会知道耶稣曾经讲过这么重要的教训:“施比受更为有福。”因为在四福音书中没有记录耶稣的这句话语。《约翰一书》4章20-21节的经文中约翰这样说:“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爱上帝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上帝所受的命令。”可见,保罗、约翰等初期教会的领袖们是非常重视将上帝的爱通过具体的爱的行动来彰显出来。历世历代的教会就是步着使徒们的后尘走到了今天。

(三)基督教对“祝福”观念的理解。

“祝福”,是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畴,“祝福”是与上帝的奥秘分不开的,上帝就是一直想要赐福给人类,想要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祝福。“祝福”绝对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一种见证。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应该与“祝福”有关,应该与人的美好心愿有关。

“祝福”(blessing)观念的由来或许可以溯源到旧约希伯来的原始宗教。应该说,祝福似乎基本上与富饶、生产等观念有关。这个字在初始的用法上指的不是崇拜,而是“使富饶”、“使丰富”。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宗教作品中,以及在基督教的崇拜礼仪中,经常会使用“祝福”这一观念和元素。祝福也经常出现在“赞美诗”的颂词之中。而且,祝福也是用来描写上帝的救赎行动所要达到的境况。

虽然在旧约中,这种原始的为富饶的神学思想不是十分明显,也不是很多表现,但也不是没有。在旧约中,上帝的祝福紧紧的关系到以色列人的被拣选。以色列人也一直是这样认为,他们是被拣选的民族,这是从亚伯拉罕开始的,上帝拣选亚伯拉罕并且祝福了他。《创世记》12章1-3节说:“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这里,既有上帝对亚伯拉罕的祝福,也非常重要的说出了上帝拣选亚伯拉罕是希望他给周围的人带来祝福;同时,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祝福。另外,在旧约圣经中也认为,祝福不是权利的延续或者递传(就像一支接力棒那样需要传递),而是上帝恩典的结果。就如以撒的诞生是耶和华祝福撒拉的结果(参创17:15-16 4)。祝福临到雅各而不是临到以扫(长子),这一些不是人的思想,而是上帝的祝福和主权。

到了新约时代,仍旧保留着旧约对祝福的观念,并且在新约圣经中都相信,上帝的祝福要以一个新的方式赐给人类,就是,此时此刻此地人类都是在耶稣基督里得到了祝福。就是因为耶稣基督,才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教会,教会的意思就是“聚在一起”,这个群体是分享着旧约时代所应许的祝福。甚至,教会在举行圣餐礼的时候,凡是参与的人都可以分享耶稣基督的“体”和“血”、耶稣基督的复活生命。解经家巴克莱曾经这样给教会下过定义:“教会是由一批以为爱基督耶稣、所以爱上帝而又彼此相爱的人组成的。”这个定义充满着教会是一个“祝福”的团体,没有祝福,教会将会失去意义。

到了古代教父时期,教父们的作品是继承了圣经的思想。上帝祝福,人也需要祝福;上帝赐下恩典,人就需要感恩和赞美。这就强调一切都是来自上帝:创造、保存、救赎都是上帝的祝福。既然人得到了从上帝而来的祝福,人也应该将祝福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新约的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参太22:37-39)这也是耶稣留给教会的一条新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参约13:34-35)

基督徒(教)信仰真理的标准就是爱的生活,在整本圣经中都贯穿着这样的信息。如《马太福音》7章21节:“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约翰福音》3章21节:“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加拉太书》5章6节:“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最为明显的就是《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上半节“爱的诗篇”。还有《雅各书》2章14-16节:“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

(四)基督教“公益”的真实意义。

关于“公益”的概念,从中文去理解的话,就是“求别人的益处”(参林前10:23-24),求许多别人的益处,这就是公益;在英文中可以用“Good”和“Common”来表达,是美好的、共同的意思。因此,公益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制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该有的制度,是一个宗教团体,尤其是基督教社会团体应该参与的公共事业,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中的客观的福利。公益主要是发挥人与人之间爱心的资源,主要是为个人设立的,它的目的就是使个人有幸福,所以在公益过程中是不可以给人以压力的。一旦个人有了压力,也就与“公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同时,公益也是为一个团体中所有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公众利益。就这个意义而言,公益就是幸福生活的本质,它超过每一个人所享有的福利的总和。所以人必须为每个人的缘故保障社会的公益;反过来说,每一个人也必须为所有人的缘故保障社会的公益。这就是部分为全体,全体为部分,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话语之意,这样才能保证公益的有限次序,而不致陷入极权主义。

公益这个词所描写的也包括了为所有人团结一致的共同利益。它之所以称为“公”益,是因为它是大家一起完成的,又因为每一个人是在友爱之中拥有它。团体的意义并不是包含许多部分(个人)的比较静态的整体,而是较动态的团契、交通,是在爱中向别人开放。当然,存在的问题中心在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也涉及到个人利益与一般公众利益的关系。所以,以个人利益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显然在动机和公益理念上是欠缺的。所以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必须明白个人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白“公益”真实的意义。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就得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别人利益(或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处理有时是比较困难的。但无论如何,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时候是不能建立在伤害部分人的利益基础上,即使有的时候为了公益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最终客观的公益是为了个人的好处而建立的。就连耶稣也不会同意,一个人将钱财做了“各耳板”之后而不抚养自己的老母亲(参可7:11-13)。耶稣是一直鼓励人要“爱人如己”。


二、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所要面临的挑战

虽然基督教是提倡公益慈善事业的,基督徒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仍旧在公益慈善事业上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仍旧需要在公益慈善事业的观念和必要性上进行提醒和教育。

虽然自从有教会以来,从圣经和教会历史中一直是重视慈善事业。但也不否定会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有的教会团体觉得不需要进行慈善事业,即使进行慈善事业的话,也不应该面对非信仰基督教的人。平时,我们不时的会听到有人这样说:“基督徒是自私的。”这种话语的意思就是基督徒往往只是顾念自己上天堂,而不去关爱那些有需要的人群。基督教今天的神学绝对是需要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整合。信仰真理具有存在的与实用性一面。信仰真理如果与现实的基督徒生活(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团体的)中的实践脱节的话,就没有办法在理论上来证实它们。

基督教的公益慈善事业应该不计较小处、应该从实处着手。基督教的信仰既是超世的、又是入世的,超世的是着重在心灵上的,入世的是着重在实际的生活,是一种与周遭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微小之中见真情的。基督徒是要实实在在地愿意做好照顾那些边缘人群的事,就算你做了好事也得不到回报的。这往往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教会也会受到世俗的影响,也在公益慈善事业面前丧失了纯正的动机和真正的爱心。就如今天的教会在面对某些神学观念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譬如今天的教会似乎对“成功神学”很感兴趣,这种神学有多种形式,但要点常常是一样:上帝会在物质上赐福给我们,远超过我们的梦想。这种教训确实包含一个重要的真理——上帝实在愿意赐福给他的儿女。但是,真正的问题是,上帝赐福给我们,究竟为的是什么?上帝的祝福不是为了增加个人的财富和尊荣,而是为了造益及赐福世界上所有的人。我们要明白其中的分别,会使世界上的情况大不一样。成功神学说:“爱耶稣,发大财。”“我施予,好叫我能够得的更多。”可是按照圣经的教导应该是:“施比受更为有福。”“我得着,好叫我能够施予。”这一些分别是非常深刻的。按照成功神学所说:“我献给耶稣,耶稣就叫我致富。”这一类小计谋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必须有人付出代价。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中,我们的富裕往往是以穷人的缺乏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了,别人就没有了。因此,面对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分配时,基督徒就要勇敢的承担彼此分享的责任。

(二)应该鼓励全体信徒或全体教会成员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仅仅以各地基督教“两会”机构有组织的参与而很少以全体信徒参与慈善事业,甚至教会中的信徒根本就不知道教会需要做哪一些慈善事业,这又是对教会的一个挑战。光是“两会”组织机构参与慈善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积极鼓励以基督教活动场所(堂点)参与,和以基督徒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并形成一定的势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求大型、影响巨大的“慈善工程”,而忽略了民间的小型而又是急需的小善。这是整个社会所忽略的,就不应该被教会放弃。在慈善事业面前不求假、大、快,要力求做好每一件小事。《路加福音》16章10节说:“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在《淮南子·缪称训》当中也有一段话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认为小善不值得做而舍弃它,积累小善才能成为大善;不认为小不善无伤大雅就去做,因为小不善积累起来就是大不善。

著名的特蕾莎修女曾经历过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她是印度人,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她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可以不管被关怀者的信仰背景)的初期,曾有一位官员专门质疑她的行为。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应人居住吗?”特蕾莎修女回答说:“不,我是要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官员又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计的贫病伤残者吗?”特蕾莎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数以百万?你是怎么数出来的,你怎么知道有数以百万计呢?”那位官员非常不耐烦地说:“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数不完的,穷人太多了,你明白吗?”特蕾莎修女笑着说:“一百万,你从哪里数起呢?”官员显然拿了这位修女没有办法。特蕾莎修女就扳着手指头跟这位官员说:“我是从一开始数起的,一然后是二,然后是三,再然后是更多,现在我们已经救了一百多个人了。”这就是对慈善事业的一个挑战。因为很多人总是喜欢做一些明显的事情,而不愿意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

其实,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应该是有多少基督徒,就应该是“一个不少”的参与。也许有的人会说,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需要有各方面的实力,比如经济实力,要有比较健康的身体,要有充分的时间……。固然在做慈善事业的时候需要这一些,但不要忘记,基督教的慈善事业首先是从基督徒的“代祷”之中开始的。而这项工作是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参与的。事实上,参与慈善事业不在于有多大的实力,而只要献上“两个小钱”就已经是上帝所喜悦的。在所有基督徒的心目中绝对不可以产生这样的观念:慈善事业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是没有关系的;我没有实力,所以我也不需要参与。事实上,真正的慈善是日积月累的,是一举一动的日常不起眼的生活。当基督徒有美好生活见证的时候、当基督徒有实际爱心的时候就是在散发着公益、都是在传播着慈善。

结语:

基督教的公益慈善事工,是自从教会一创立就有,一直到今天,然后再延续到世界的末了,一直是需要的。因为这是见证基督教团体存在的一个充分理由。一种宗教信仰、一个社会团体如果不能与周围的人群发生美好的彼此相爱的关系,也就很快会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公益慈善事业其实也是与耶稣基督留给教会的福音大使命一样重要的,可以说,公益慈善事业就是上帝给教会的重要使命。

基督教在参与慈善事业的时候完全是为了上帝的荣耀,是为了许多人的益处。耶稣就说过:“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参太5:16)我们做完了这一切美好的事,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参路17:10)当教会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积极参与和有美好见证的时候,也就不辱上帝神圣的属性了。当然在不同的年代中所具体表现出来的公益慈善项目也会变化和更新,这也是教会需要及时思考和应对的。


1 参新约圣经·《以弗所书》3章18节。

2 参新约圣经·《约翰一书》4章8节、16节,《约翰福音》3章16节。

3 参新约圣经·《马太福音》22章37-40节、《马可福音》12章29-31节、《路加福音》10章26-28节。

4 《创世记》17章15-16节:神又对亚伯拉罕说:“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